《詩經》的詮釋,自漢以迄唐中葉,大抵是由《毛詩序》、《毛傳》、《鄭箋》、《毛詩正義》所構結的漢學傳統所主導,自唐中葉起,此一傳統漸受質疑,入宋後,在宋儒疑經、議經的風潮與理性思辨的自覺下,更受到廣泛的質疑、辨析與批駁。從北宋起,劉敞作《七經小傳》、歐陽脩作《詩本義》、王安石作《三經新義》、蘇轍作《詩集傳》等,都曾就《詩經》的漢學傳統提出質疑、辨析與駁議,下迨南宋,鄭樵恃其才辨,作《詩辨妄》六卷,更力斥此一詮《詩》傳統,至朱熹以一代大儒繼起,上承劉、歐、王、蘇諸儒質疑、辨析、駁議《詩經》漢學傳統的精神,加上鄭樵力詆《詩序》的直接刺激、觸發,及自我的沈潛、思索、查證與考辨,因從最初的遵《序》以詮《詩》,曲為之說,至間為辨破,最後發現、確認《詩序》並非出於孔子、子夏,亦非經文,乃出於漢儒(衛宏),前後增益附會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