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平原為一覆蓋著鬆散第四紀沖積層的沈積盆地,其下是堅硬的中新世基盤,此高地層速度落差之盆地構造易放大地震動影響。由於此地區地震頻仍,是台灣高地震風險的區域之一,詳細的剪力波速度構造有助於地動場址效應之研究。宜蘭平原已有密集的微地動量測分析資料,本研究利用微地動單站頻譜比擬合技術,估算剪力波速度構造。研究中以氣象局強震站之接收函數分析結果和強震測站場址工程地質資料庫的鑽探岩心資料作為速度剖面之初始模型,利用基因演算法找到各測點最佳的剪力波速度剖面。宜蘭平原的基盤和淺部三個地層之構造形貌皆透過本研究結果描繪出來,基盤等高線圖與過去研究結果相似,但透過密集且平均的測點分佈獲得更為平滑且詳細的形貌。最上層的鬆軟土層於宜蘭東部沿岸厚達250公尺,剪力波速度為150至400m/s之間。其下的沖積層的速度範圍在300至700 m/s。第三層為更新世地層,其厚度為10至800公尺間不等,越往東則越厚。盆地底部之基盤面深度在30至1300公尺間,地層剪力波速度為900至1500 m/s;此結果也進一步證實宜蘭盆地之地震動場址特性明顯受控於盆地基盤面形貌,也就是盆地內鬆軟土層及沈積層之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