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而言,選擇社會學這門學科作為我的專業,一開始是個「偶然」,它並不是我當時所設定的目標,只是大學聯考成績落點下,出現的一個結果。這個偶然的機會,讓我在2001年進入了「輔仁大學社會系」。由於選擇社會系,並不是我一開始設定的目標,所以我對這個學科的了解其實並不多。簡單地描述,我當時就是一個懵懵懂懂的學生,總算脫離了高中時期每天不斷考試的生活,內心欣喜若狂地期待著大學生活的到來。如果當時真的要我解釋社會學跟社會工作有什麼差別,我想我應該也無法清楚地說明它們實質上的差異(而這大概也是許多高中生、高中生家長們對於這兩個學科最普遍的疑問)。社會學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或許就是這種說不上熱愛,但也不至於討厭的情感吧。我對於社會學的理解,並不是從那些經常出現在社會學教科書中的基本概念(如:階層、性別、或社會化)開始的。我大一社會學的授課老師是魯貴顯教授,魯老師沒有選擇如「社會學」或「社會學導論」這類書目作為主要上課的教材,而是集結許多社會學著作的章節,要求學生在上課前先讀過,並在課堂中討論,而後由他進行講解。雖然篇幅都不長,但要讀懂這些社會學的著作,對於大一學生或首次接觸社會學的人來說,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記得我每週都必須花很多時間理解這些文章的要義,儘管最後還是一知半解,但我總是樂在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