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旅行已成為大多數人日常生活中必要的非日常事件,而自助旅行更為有別於一般團體觀光模式,強調自主移動性及規劃彈性的旅遊形式。全球資訊與交通網絡串連使得自助旅行更加容易,也使得旅行預算掌控有了彈性空間,自助旅行已成為年輕族群間極受歡迎的旅行形式。其中,以揹著背包旅行延伸而來的背包客(backpacker)族群更逐漸發展為自助旅行大宗,與此同時,地方也順應這股旅行趨勢,發展出各式相關服務。泰國首都曼谷,近幾年來以其完善的生活機能、美食、文化等特色聞名全球,考山路(Khao San Road)更被全球背包客譽為「背包客天堂」。有別於觀光景點,考山路以提供旅行相關服務為其主要功能。包含便宜的住宿、多元化的餐食、令人眼花撩亂的各式服務。在此,背包客與地方建立了某種關連性,因為旅人,天堂得以誕生,而失去天堂,旅人也將不復在。本文借Richard與Wilson(2004)提出的遊牧特質來詮釋背包客不受國家支配的跨邊界移動身分,遊牧者所在的沙漠則象徵在現代社會中的解放與批判。那麼,我們即可在沙漠中窺見背包客與地方空間所建立的生產關係,對於背包客符號的想像建立了特有的旅行形式,而地方的回應反映在地景上,便產生如沙漠綠洲般的「背包客天堂」。本文欲探究這個「天堂」如何反映背包客與考山路之間的關係,背包客的旅行想像又如何建構地方的真實,以列斐伏爾的社會空間概念分析為主軸,並輔以背包客的旅行經驗呈現,來討論旅行沙漠中的背包客天堂究竟為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