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台灣地區的地籍測量始於日據時代,以台中公園為原點展開,先有圖根控制測量,再以圖解法實施地籍圖測量,而後陸續進行了正規的三角測量、地形測量。這些地籍圖的成果就一直沿用下來,由土地測量局及各縣市地政事務所做為管理土地標示及地權之依據。民國34台灣年光復之後的20年間,政府為配合美軍製圖之需,由軍方測量學校,培育測量人才,而由聯勤測量署主導了以虎子山為原點的三角測量。以基隆潮位站的平均海水面引測水準原點,並聯測成台灣本島的水準網。以松山機場重力點與國際聯測(馬尼拉)重力,也佈設了重力網。為了全面測製1/25,000軍有地形圖,引進了航空測量立體製圖。水利單位為其工程目的也舉辦水準測量。其他政府機關以及工程單位就使用這些測量成果做為施政之用。民國50年後,當時台灣省的測量總隊(現為土地測量局)及規劃總隊(現為土地重劃工程局)、市鄉規劃處的測量隊、林務局的農林航空測量隊(現為農林航空測量所)各依其職掌,各自舉辦了控制測量、地籍測量、地形測量、航空測量。成功大學土木系也成立了測量組,開始培育測量高階人才,並引進高精度的航空測量儀器,開展1/500~1/1000大比例尺的地形圖測繪工作。然而地籍圖測量依然架構在台中公園原點的系統,其他的控制測量、地形測量、航空測量則架構在聯勤軍圖(陸軍)系統的虎子山原點。單位不同(地籍圖為“間”,其他為“米”),原點不同,系統不同。圖籍套疊不一致,問題叢生。而水利單位的水準網與聯勤施測的水準網也不一致,原點不同,起算基準面(海平面)亦不同,不能互相為用,增加工程引用之困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