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後七日》在2006年獲得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亦被改編成電影,然而其相關研究多以葬儀過程為主,有評論者指出散文失去文化及歷史的民俗意涵,電影搞笑化的改寫策略亦隱含負面內涵。本論將對以上問題做出第一部分回應,以小說和電影文本為座標,藉由對話探析散文、電影及拍攝過程中之民俗文化意涵。再討論民間宗教者的歷史內涵,說明民俗歷史文化,以及從《父後七日》中看漢人社會祭祀關係。第二部分,做為民俗的觀察面向與視角,深入探討葬儀中的靈魂觀。說明出殯前:「靈堂布幕後的床邊」,留最後一口氣對時、拜腳尾飯燒腳尾錢;「靈堂布幕前的香爐」上香、誦經、做旬;「棺材」哭棺、出殯時的靈魂所在。最後提出出殯後的靈魂觀。本論綜合以上問題,期能以華文文學中的死亡書寫,探討其中的民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