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集團企業資源配置為基礎建構財務分析模式,據以研討紡織業價值鏈中紡紗、織布、染整與製衣等各階段製程,以及上下游整合廠商的相對經營績效,並探索紡織業因應全球競爭而引發市場自律整合的潛在誘因。主要結論為:一、僅製衣業的股東權益報酬率遠高於資金成本而足以創造遠高於帳面淨值的股東價值,織布業頂多是打平,其他製程與整合型業者之股東權益報酬率則遠低於資金成本,因而股東價值也遠低於帳面淨值。二、由於各製程經營績效的排序是越下游越有利,和出口成長的排序正好相反,台灣紡織業者可能需要重新思考其在產業價值鏈中的定位問題,基於整合型廠商的經營績效和排序最後的騎教、染整相當,整合的方式也需重新考量。三、影響經營績效排序的是營運資產週轉率,而非產品的利潤,可知產能所需的資金與產能所能創造的營收決定了經營績效,控管與降低產能成本是最重要的關鍵成功因素。四、造成紡織業整體財務槓桿效果不佳的原因出在營運面,製衣業獲利最佳產的資金需求卻最低,產生大筆剩餘資金,而新教·染整與整合型廠商獲利差但產能的資金需求龐大,在股價表現不佳的情形下僅能靠舉債支應。如何讓資金充裕的製衣業者策略性參與投資資金短缺的其他製程業者,是個價值鏈整合值得探索的雙贏策略。五、策略性轉投資整體而言對廠商的經營績效尚無助益,更加突顯探索價值鏈間廠商互惠投資聯盟的重要性。六、除製衣業者外,其他業者的獲利能力並無餘力支應為提升競爭力所需的研發經費,在紡織品不斷成為高科技應用的領域下,紡織業將更仰賴政府對相關研究機構研發經費的投入,以及研究成果的適度移轉與放寬使用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