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可愛」研究纏鬥了好一陣,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可愛」在臺灣人的日常生活裡無所不在,在舌尖的對話,在語調的上揚,在嘴角的微笑,在自拍時的v字型指縫間,也在輕跳的腳步裡;但「可愛」研究卻好像離臺灣學界的正統隊伍好遠,因為這樣的主題乍看之下似乎少了學術研究該有的樣子,一既嚴肅又文青的,憂國憂民地大步霏左邊走。這篇書評的標題是在上述正統與旁系間的體悟中產生的,總覺得還是該依循學術慣用語法,正襟危坐些。但我後來又覺得自己把這書評的標題下得太嚴肅了,不太符合本書書名《臺灣大眾文化與認同政治:撒嬌世代》(Identity Politics and Popular Culture in Taiwan:A Sando Generation)幾個關鍵字如「流行文化」(popular culture)和「撒嬌世代」(Sajiao Generation)在日常語言和學術主題上所給人(相對)。的輕盈。明亮和活潑感受。然而,這樣厚重的標題,可能才更接近主流學術對話慣有的要求。畢竟,即使「流行文化」在當代消費社會幾乎無所不在,也早已經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的核心,但它本來就「不受學術界青睞與重視」(蕭蘋2003:138)晚近「流行文化」雖已然進入學術領域中被肯認,卻仍處在學術社群的邊陲位置,和流行文化本身被女性化的概念一致(Huyssen 1986:44),被想像為帶有女性特質,次要的研究範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