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不管國際或中國國內都發生許多事情,於是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開始提出一系列主張。首先是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採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再來八大期間蘊釀整風,於是「雙百方針」擴大範圍,結合政治,進行「鳴放運動」,幫助中共整風,但是由於「大鳴大放」似乎震動了共產黨的領導,於是許多人變成了右派、右傾份子,而開始了反右派運動,當時被劃分右派份子約55萬餘人。在當時主要分成三種類型的人,第一種是鬥爭他人的人,第二種被人鬥爭的人,第三種則是安全渡過,而梁漱溟則是屬於第三種類型。但是為何他人皆認為他會被冠上右派的帽子呢?那為何又沒有劃入右派呢?這皆歸因於1953年他與毛澤東的衝突,使得他受到批判,但也因此事,他開始自我檢討、反省,並甚少公開發言,又加上或許與毛澤東的感情甚好,因此他沒有被劃入右派,捲入鬥爭中。在1956-1957年這段期間,梁漱溟安份守己做的自己的事,不發一語,但從他的《問答錄》中,可知他從八大決議的高興、歡喜,認為要掀起經濟建設的高潮,但八大後,伴隨著整風而擴大了鳴放運動,重心卻不在經濟,而是在政治上,這種情形並不是他想要的,或許感到失望,又加上受到1953年事件的衝擊,所以在那時不發一語,但當反右派運動開始,卻讓他感到震驚,因為他認為它是階級鬥爭,總不能以階級鬥爭為治國之道吧!他感到困惑,百思不得其解,但當研究毛澤東的著作後,其困惑及疑問暫時得到部分的解答,但是他仍是有所不解之處。這些失望、震驚、困惑、疑問使得梁漱溟終於在1964年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而導致了1965年半年多的一場批判。除此,他還認為反右派鬥爭對日後中國造成不良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