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時空的歷史人物間之比較分析,在史學方法上一直尚有爭議,其學術價值和嚴謹度也受到質疑。但為發揮歷史鑑誡功能,並從較宏觀的視野審視時代演變和文化變遷,這類比較研究在教學上又有其必要。本文整合筆者對高攀龍的深入研究,以及近代學者對王國維的豐富研究成果,將二人之死做一比照探討,相信除能引發一般讀者的興趣外,對史學研究者也具一些參考價值。高、王二人之死頗有異同之處,這也反映出中國近世儒學的常與變。相同之處在於二人皆為謙謙儒者,對儒家價值體系中的君國綱常堅守不移,一旦時局翻轉,價值崩解,他們皆能秉持一貫信念,安然赴死,了無掛念。然基於儒家等差人際秩序觀,他們對君國、社群的忠愛之心,顯然超過對家庭妻小的關切,因此他們慷慨赴義後,徒留親人無限的悔恨和悲痛。相異之處則在於時代不同,思想內涵和社會觀感都有變遷。高、王兩人儘管都選擇以自沉方式殉節,但思想上前者是追求宗教彼岸的解脫;而後者始終停留在哲學此岸之堅持。二人死後,社會也有不同之評價,攀龍普受明末士林之景仰和效法;國維則受到現代多元輿論褒貶參半之對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