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唱片、廣播,到電視、歌廳事業的相繼興起,戰後台灣的流行文化極其盛行,代表著現代傳播體系的發展,也隱含著一部鮮明活躍的社會文化變動史。就其語言使用來看,「台語」(即「福佬話」) 相對於「國語」(即「北京話」) 一直是大多數民眾的慣用語言,對娛樂活動而言,也就成為娛樂消費的主力,然而在國民政府自戰後開始在台逐漸成形的威權體系下,台語卻是受貶抑的對象,政治與社會的矛盾,疊和著流行文化形式的快速變遷,台語流行文化的發展環境極為微妙,其在社會舊慣、政治動員、傳播體系與社會階層變動劇烈的戰後二十年間,可說是研究現代社會文化變動的一大課題。本文將初步分析政府各相關文化輔導措施與管制對台語流行文化的影響,筆者先以文化內涵的政策性輔導和傳播體系管制兩面向理解流行文化的政治條件,次以台語流行歌曲發展為主題,觀察其相對於該政治環境的變動,期透過此一分析架構的實質觀察,瞭解威權體制對台語流行歌曲發展的影響,管窺戰後台灣威權體制下台語流行文化的變動,藉以為戰後台灣政治與社會文化發展史盤根錯節的關係間,剖析出一條新理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