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的蕃童教育所為理蕃政策下的一環,有別於同屬殖民地初等教育位階的漢人公學校和蕃人公學校;這個重大的差別導致負責日人、漢人以及部分蕃人的教育單位(附表1-1)為獨立教育專責機構,而對於大部分蕃人的初等教育--蕃童教育所,採用的是以理蕃當局作為教育負責單位(附表1-2)。由附表2可看出明治37年(1904年,第9個年度)蕃童教育所的成立到昭和二十年(1945年,第50個年度)教育所數以及學童數不斷增加,大正十三年(1924 年,第29個年度)之前教育所數大幅成長,之後便維持在170所左右,這代表著此後日人對於蕃童的教化政策,至少是蕃童教育所之設置,有了較為穩定的空間上的控制,成效較大,而且教育所用的教科書均在此一時間陸續出現,理蕃當局對於原住民初等教育進入了另一階段;而本文之所以在時間斷限上選擇昭和五年~十二年(1930年~1937年),不僅是因為上述原因,更重要的是因為這年的霧社事件所頒佈的「理蕃政策大綱」的兩項重點,一是蕃人教化,另一個則是改善警察素質;一方面,一視同仁地以培養偉大的日本國民為目標,加上理蕃警察的培育以及訓練方式的改變,使得理蕃體質由武力轉為教化; 另外,自昭和十二年(1937年)開始便是所謂的「皇民化運動」的展開,此一運動可說是日本帝國戰爭動員的一環,對於「蕃童教育所」來說,亦是進入另一個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