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知識庫
 
  1. 熱門:
 
首頁 臺灣期刊   法律   公行政治   醫事相關   財經   社會學   教育   其他 大陸期刊   核心   重要期刊 DOI文章
當代儒學研究 本站僅提供期刊文獻檢索。
  【月旦知識庫】是否收錄該篇全文,敬請【登入】查詢為準。
最新【購點活動】


篇名
儒家「即寂即感」思想探源
並列篇名
Probe on Thought ofStillness – as - induction in Neo - Confucianism
作者 許朝陽
中文摘要
《周易‧繫辭》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宋明儒喜藉此舖陳「即寂即感」之說,由道德本體以明先天後天不二之旨。這種思想模式代表的是超越本體能即於經驗現象,本體現象不二,牟宗三所謂「既超越又內在」、「本體宇宙論」是也。不過,考察先秦漢代儒家文獻對「感動」的討論,基本上傾向「感而後動」、「習而後定」的經驗論,未見這種寂感一如、動靜一時的思想模式。學者或主張〈繫辭〉「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一語出自道家,但先秦漢代道家之主要基調在由本體以開展宇宙生成之論述,亦未見此種動寂相即之說法。識者指出,魏晉玄學的學術特點在於由宇宙論轉向本體論,亦即由本體宇宙二分轉向本體宇宙相即。因此,寂感一如、動靜一時的思想模式,或可能以玄學為濫觴。再考察成玄英《莊子疏》,確實不乏「即寂即應」、「動寂相即」、「動寂一時」、「即體即用」、「即本即跡」之語。從思想史發展而言,推測宋明儒「即寂即感」的思想,或許不無來自玄學影響之可能。
起訖頁 29-58
關鍵詞 寂然感通即寂即感本跡
刊名 當代儒學研究  
期數 201506 (18期)
出版單位 國立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
該期刊-上一篇 詮解《論語》「過」觀
該期刊-下一篇 鄒東廓家學:以《鄒氏學脉》為主線之探究
 

新書閱讀



最新影音


優惠活動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 號 7 樓 客服信箱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