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的最後一位理學家--劉宗周一方面借《大學》盛言「心」與「意」,這是「心宗」的進路;另一方面又藉《中庸》推舉「天命之性」,由「性宗」入手,本文的探討重點在宗周如何在心性學的範圍內凸出「性天之尊」,所謂「尊」者,即對其有敬意。宗周視「性體」有徹上徹下,互通天、人的特質,言心而性在。他於五十四歲時(公元1631年)寫的〈中庸首章說〉,是一個研究上述課題的好線索,當中他所認許的「性體」,直以《中庸》的「天命之謂性」的性為底子,而且斷定「性有全能」,對儒學的圓滿發展很重要。此外,宗周認為只要識得這個性體,則「道」及「教」可致,而「識得」的工夫正好落在「慎獨」處,故以「道」的不睹不聞指向「獨體」,標示「天」之尊。「道體」及「獨體」所顯的奧密,正是「天」所以尊的原因。宗周這種肯認,在當時可謂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