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位於閩省最南之地,東南臨臺灣海峽與臺灣相望,境內漳州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為閩南著名穀倉。早在唐代之時即已建州,經累代之經營,文教漸興,民風丕變,成為閩地之樂土。然而明中葉以降,漳州人口顯著增加,使得人與地關係嚴重失調,為藉由土地耕種牟取更大的利益,遂發展出一田三主之特殊土地制度,漳民設法分享有限的土地利益,以致民生困苦加劇。此外,明末清初漳州迭經戰亂,民無寧日,田園荒蕪,又多次發生嚴重饑荒,餓殍枕藉,促使漳民遠走異鄉尋求出路。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將臺灣納入中國的版圖,相對於漳州的困境,臺灣有著誘人的吸引力,地廣人稀,土地肥沃多未開發,地價低廉有利可圖,是屬於低密度人口的開發中地區。是以,長於經營土地的漳州人一波波湧入臺灣,他們從原鄉帶來了耕作技術,以及經營土地的經驗,揮汗拓墾臺灣的盆地平原,從灣西部的平原、中部的盆地、北部的丘陵與盆地,到東部的蘭陽平原,一步一步披荊斬棘成為沃野平疇,所以在臺灣開發史上,無疑地,漳州人居舉足輕重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