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文獻說明兒童可能因住院、開刀而引起心理創傷,甚至影響將來人格發展,所以每位健康小組成員都應負起使患孩傷害降到最低的責任。筆者採田野研究法,將實際護理病人的過程寫成3篇行為過程記錄,探討一位三歲開心術後患孩於加護病房期間對於其治療之適應過程。筆者將患孩對於治療過程之適應行為予以分析後,發現患孩雖然停留加護單位僅三天,但她必須接受各種不同之侵入性治療,並面臨與母親分離的焦慮感。從這三天的過程中,患孩對各項治療呈現較多之攻擊、反抗的行為,顯現患孩隨著疾病及身體的恢復,慢慢趨向正常三歲患孩面臨治療時應有的行為反應。此時護理人員須能了解並接受患孩之行為,而在適當的安撫、兒語化的解釋及尋求父母的陪伴與協助下,患孩亦漸能在減少心理傷害下接受治療,並進而建立其自主性。另研究結果亦呈現,加護單位之護理人員乃扮演母親的代替者之角色,故於照顧患孩期間,母親與護理人員間相互依賴的角色互動以利於對患孩之護理,亦於本研究中有進一步的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