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嚴與小說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換句話說,「政治變遷」與「文字再現」之間的關係為何?小說這種文字,要怎麼再現解嚴這種政治變遷?改用日常語言來說,這裡的「再現」就是「將經驗訴諸於語言文字、將經驗轉化成文字表達出來」。用消費至上主義的時代的話來說,我也常覺得「再現」(re-present)也就是「重新上架」:例如,將曾經匆匆下片或是根本從未上映的影片,重新放在消費者面前。處理白色恐怖記憶的萬仁電影《超級大國民》、楊德昌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度被消費市場擱置,最近才因為各種天時地利人和因素(影片修復技術進化、台灣社會想要重新回顧歷史等等因素)「重新上架」、再次再現。常聽到有人「滿腔悲憤卻不知從何說起」;這種人就承受無法再現經驗(或無法再現她自己的經驗──無法「自我再現」)之苦。偏偏經驗越是傷痛、越是委屈的時候,就越是難以充分表達。最近二十年來,政治受難者及其家屬勇敢出版的種種回憶錄則是再現傷痛經驗的範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