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理論或方法的出現必定與當時社會的文化價值息息相關,本文以時間為縱軸來比較分析歷史上的轉變,對整體環境及管理哲學變遷的影響,並以台灣及美國為例說明醫療品質管理觀念及方法的演進。本文論述共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到1920年代,為美國醫療品質的萌芽期,除了民間自發性地舉辦醫院評鑑活動,政府也配合做一些變革;而台灣當時醫療條件不是很好,對品質尚無要求。第二階段是1930年代到1940年代,美國仍延續第一階段的任務;台灣方面仍在提升醫師及醫療院所的數目,尚未重視品質。第三階段是1950年代到1970年代,美國由品質評估轉移到品質保證的階段,更積極的提升品質的層次;台灣方面則繼續開始執行醫院評鑑的工作。第四階段是1980年代至今美國將成本與品質等量齊觀,更在1990年代由品質保證轉移到品質改善,並開始運用TQM等新方法在醫院管理上;台灣開始實施全民健保,不少醫院也自行實施TQM等品質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