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近年來,「感恩」與「寬恕」已超越品格教育的薰陶功能,充分運用在諮商輔導領域中,用以提升人類身心安康的福祉。李新民、鄭博真、黎建宏與張倪禎(2008)驗證在本土脈絡下,感恩包含「施恩」及「報恩」兩個形成性構面,因而能夠鼓舞正向的社會互惠。林志哲(2011)歸納在認知上,感恩乃是個體能欣賞施恩者的良善美意;在行為上,感恩乃是引發個體利社會行為的機制,可以是對施恩者的直接互惠,例如感恩信件、感恩電話與感恩拜訪,更可以是對其他人的轉向互惠。可知感恩介入所激勵的行動,往往可強化個體與社會的聯結,有助於個人因應壓力與逆境(曾文志,2008)。感恩被發展成為提升心理健康的介入方式,例如:藉由回憶或記錄所感謝事物的細節去數算幸福;每天結束時,寫下三件所經歷的好事或感激的事;寫感恩信給幫助過自己但卻未道謝的人,詳細描述他們是如何幫助自己的並把這封信寄出去,對心理健康能有引發更多社會支持、促進適應性因應型態的運用等等的正向意義(Carr, 2011)。這樣的方式與臨床實務上希望培養個案優勢的精神相契合,助人工作者可支持當事人實踐感恩的機會(林志哲,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