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心理學自19世紀興起以來,對於人的認知、情緒、人格、行為和人際關係等領域已有諸多了解,而人們對於心理學知識的了解也多少會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教育、健康相關問題上(游恆山,2004)。自心理學發展至今,大部分的心理學家都同意,個體過去的人際經驗對於當下人際互動有不少影響,而人與人的相處方式與過去經驗有關,也似乎有特定的模式存在(Baldwin,1992)。Collins(1996)在研究人與人之間親密關係與成人依附的相關性時發現:不同依附類型的人對於人際相關事件的解釋方式與他們對自己的看法以及自己親密關係的解釋方式是一致的。這顯示不同依附類型的人在面對人際訊息時的歸因方式有所不同的,例如:安全依附的人對於友伴的行為作比較多的正向歸因;非安全依附類型的人則否,他們比較無法認可自己的經驗,對於事件的解釋傾向負面,也比較有可能產生心理困擾。Pietromonaco與Barrett(1997)的研究更指出依附類型會影響個體回憶過去經驗的傾向,並且也影響個體的人際行為、情緒反應與對自己的知覺上,而且這種傾向在不同情境中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而,Collins以及Pietromonaco與Barrett的研究皆發現:面對非依附事件或情境時,依附類型並不會造成個體之間的差異,或者是差異並不如面對依附關聯事件時那樣明顯。也就是說,似乎人的內在世界中有一個專門處理人際互動的內在架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