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過去被視為一種安靜而祥和的生理過程,用以恢復已經耗竭的體能與精力。人類文明早期,釋夢人、詩人、以及預言家等,對於人類生命中這段看似休止的狀態有高度探索的興趣,從中獲得許多靈感。而睡眠中的夢境,曾經啟發並註解精神分析學派之立論及實務,但早在西波克拉提斯的時代,睡眠與覺醒之不均衡,已經被視為疾病之根源之一。另一方面,在臨床工作中,睡眠障礙對於精神科醫生和其他心智的健康專家是十分熟悉的抱怨與主訴;因為這抱怨時常伴隨情感性疾病、焦慮急患、物質濫用、精神病、急性或慢性的壓力、甚至身體疾病而出現「失眠」,是許多科醫生經常聽到的有關睡眠的抱怨。大型流行病學的調查統計顯示,美國有接近30%的人有過睡眠困擾,其中曾經需要用藥者亦高達17%;國內相關的盛行率也高達15%。由此可見,睡眠醫學是精神醫療領域中相當重要的一環。而睡眠調節的精神科學(neuroscience)研究,在了解精神疾病的神經生理學及藥物作用機轉方面之地位,也逐漸受到重視。近年來在分子生物學,遺傳學,與神經影像等方面累積的經驗,使吾人對於睡眠調節與清醒的機轉,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在實務層面,睡眠腦波的變化,可以視為預測治療預後的生物學指標,而記憶與睡眠的關係,更彰顯了睡眠在神經科學及精神醫學方面的重要價值。本文僅就近年來睡眠積轉的生物學研究發現,以及在精神醫學之臨床實務方面的意義,作一簡要之回顧與前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