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轉型,婦女保健的議題有很大的變化。早期,我國婦女健康重點多強調孕前保健、孕期、產前、產後的健康管理;家庭計畫則強調避孕,因此也出現二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算少的節育口號。近年來,因著教育、家庭 結構、經濟制度以及相關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使得婦女就業人口日趨增加;而婦女的就業對婦女本身的健康以及家庭都有著不同的影響與衝擊,如倍受爭議與討論的兩性平等工作權、職業婦女的育兒問題等…。然而,身為社區健康照護人員在婦女就業的議題中,除了關注婦女工作權的問題之外,更應重視與關心婦女的工作環境安全與否,以及婦女為因應社會壓力所採取的個人調適措施,如抽菸、喝酒等現象。另外,隨著初婚年齡的延後,以及國人性態度與觀念的改變,也造成婚前性行為、未婚生子等問題。而這些與婦女健康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根據甫推出之國民保健計畫婦幼健康促進及保護草案中得知目前國內之婦女保健議題,除了重視原有的有關婦女懷孕、生產、家庭計畫、優生保健,癌症防治等工作,也期望能提高母乳哺餵比例等工作,降低青少女的生育率;此外,有關婦女遭遇性侵害的身、心、社會復健工作,家庭暴力相關議題,更年期所引發的婦女保健議題,如骨質疏鬆的預防、荷爾蒙補充療法,甚至有關婦女就醫權益的保障與尊重,也開始逐漸受到重視。事實上,可想而知的是在不同的健康議題中,必有其不同層面的影響因素;而公共衛生工作人員更應敏感於各社區的特異性,並且藉由國民保健計劃工作目標的引導,提供社區健康照護不同的思考與工作方向。從健康狀態的增進、民眾與專業人員的認知、服務網絡的健全、品質的提昇到資料的監測與成果的評價等,皆需要跨專業相互共同合作;因此,建立共同的語言-健康指標,是極為重要的,藉此專業之間能用相近的準則來評估婦女共同的健康問題,進而提出可行、有效的健康促進方針與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