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人類的病毒性肝炎目前可分為A、B、C、D和E型五種,絕大部份的病毒性肝炎,均可歸因於這5種趨肝性病毒(hepatotropic viruses),但仍有少部分非A-E型肝炎的存在,最近發現所謂G型病毒,類似Flaviviruses,雖可經由輸血感染,但臨床上並不會造成肝炎,因此G型病毒目前不認為是真正的肝炎病毒。除了A-E型肝炎外,臨床上一些其他病毒的感染,如: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風疹(rubella)、麻疹(measles)等,也會引起類似急性病毒性肝炎症候,但通常是短暫且過渡性,轉變成慢性肝疾病者可說少之又少,幾乎不會造成流行性(epidemic)或地方性(endemic)肝炎。台灣曾經是A型肝炎的盛行地區,40歲以上的成人中有95%已感染過該病毒,由於經濟狀況與衛生環境的大幅改善,除了山地鄉及離島學童外,目前絕大多數學齡童血清標記IgG anti-HAV呈陰性反應。台灣是HBV盛行地區,B型肝炎帶原者約300萬人左右(約占總人口的15~20%),政府自民國73年開始實施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預防接種後,學齡童帶原率約1.7%左右,而新生一代帶原率已降至1%左右。台灣地區C型肝炎的血清盛行率約為1~3%,有些山地或沿海地區,其抗體盛行率甚至高達30%以上。至於D型肝炎病毒則需藉助HBV(hepatitis B virus)的外套才能 產生具傳染性的病毒顆粒,因此HDV (hepatitis D virus)祇能覆加於B型肝炎帶原者(superinfection)或是與HBV一起感染病人(coinfection),在B型肝炎帶原嫖客中,D型肝炎的盛行率為10%,而一般非危險群HBV帶原者之盛行率則小於3%,但藥物毒癱患者和娼妓可高達16~78.9%。至於E型肝炎,依據榮總吳肇卿研究報告,流行病學多變項分析和病毒基因族譜分析顯示絕大多數來自於至疫區旅行,但目前並不排除也有本土的E型肝炎存在,它好發於一些洪水氾濫地區,如:印度、尼泊爾、緬甸、中國新疆、蘇聯中亞等國家,尤其是雨季後常發生大流行,可能是糞便污染飲水所造成。A型和E型病毒性肝炎的傳染途徑主要為口糞傳染(oral-fecal route),通常祇會引起急性肝炎,痊癒後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也不會導致慢性肝炎,而B型、C型和D型肝炎主要是藉體液(血液、生殖器分泌液或唾液等)來傳播病毒,將來有可能發展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細胞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