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早期的醫療發展,若重在硬體的建立,較少對品質管理做嚴格的規定,直至民國七十四年開始實施醫院評鑑制度,我國才正式進入了醫療品質保證的時代。近年來醫療產業由專業導向至顧客導向並重的趨勢,促使醫療機構陸續引進品質管理的手法與工具(曾淑卿、郭倉義,2012)。1999年從美國馬里蘭州引進醫療品質指標計畫,對醫療照護採取數量化之測量,可以做為評估及改善醫療照護品質與適當性的依據,提供改善病人醫療照護品質的基礎。國內醫療照護品質量測系統包含一千項以上之品質指標,但缺乏一致之品質績效評估架構,以及對於指標系統收集資料之事前協調整合與事後資訊回饋分享的機制。此外,醫院在進行指標資料之收集,也造成龐大臨床人力負擔與品質改善目標的無所依循。醫院品質改善的實務中,完善之資訊基礎架構可促進醫療品質改善之效率,然而國內不少醫院或因經費、人力、經驗之缺乏,未能建構以品質為中心之資訊基礎架構,以藉由資訊系統直接產出指標資料;相關之醫療品質指標資料仍依賴人工蒐集、通報各品質指標量測系統,增加臨床人員工作之負擔,且影響品質指標資料的即時性與正確性。(衛生福利部健康服務品質政策辦公室,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