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改革的回顧除了可以用比較歷史敘事的方式,來列述當代具里程碑重要性的人、事、物外,也可以從各項革新事件的演進所蘊涵的理念,以及革新事件的教育和社會文化脈絡來剖析。本文試圖由後者的面向切入,就我國各階段科學教育改革的理念與其對國家社會需求的回應等加以探討,以期能「鑑往知今,展望未來」,而無意完整描繪我國科學教育改革歷史過程的整體形貌。回顧我國近四十餘年來的科學教育改革,主軸無疑的是在課程的演變。綜觀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迄今的科學課程興革,在課程的哲學基礎、設計理念和組織結構方面的主要變遷為:課程目標由國家需求導向演變為社會與個人需求導向,課程設計理念的演變由菁英教育趨向全民科學素養的培養,課程內容組織由學科知識結構導向演變為能力的培養導向。而在課程發展的政策方面,主要的改變則有:課程設計的依據由「課程標準」改為「課程綱要」,教科書之編審由「統編」改為「審定」。在課程發展的方式上,則由1970年代以前的主編或編輯小組主導的方式,演進到系統性的團隊實驗研究方式,至1990年代教科書編輯開放為審定制後,又回復到編輯小組發展課程的型態。縱觀我國四十餘年來的科學課程改革,大體而言,都是依循漸進演變的理念,以當代施行的課程為基礎進行課程理念與組織結構的演化,雖偶而或有比較創新性的課程實驗研究計畫主導了改革的步調,不過仍未脫離當代的教育與社會脈絡,因此課程的實施並未受到巨大的挑戰。現行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不但在課程的哲學與設計理念上是一種創新性跳躍,在教師角色與教學理念上也是一種革命性的改變,因此施行之後,難免會對學生、教師、家長乃至社會產生極大衝擊。因而本文乃試著就九年一貫科學課程的性質加以討論,並提出未來課程發展的思維和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