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病患經過診斷確認罹患某個疾病,且接受標準劑量的核准藥物後,最令人感受挫折的就是藥物療效不如預期,甚至出現嚴重藥物不良反應。更遑論有些過去的藥物治療策略是由嘗試錯誤中摸索出來的,往往不明白藥物為什麼有時奏效、有時失靈,例如抗憂鬱劑的使用。現今抗憂鬱劑的藥理作用機轉多與腦內單胺類神經導物質有關,但其治療機轉仍不清楚。抗憂鬱劑的治療反應到目前為止無法在服藥前有客觀且有效的預測,病患在每日服藥後尚需等待四至六週才有治療反應,且平均僅有百分之五十的病患有治療反應。抗憂鬱劑治療效果不佳或產生副作用可能導致治療終止、重新嘗試其他藥物或不必要的住院及醫療資源浪費。因此,如何量身打造個人化用藥療程成為一大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