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年3月18日台灣總統大選前,扁迷張三相信陳水扁會當選,他對自己的預測正確程度有55%的信心。選舉結果,果真如張三的預測,阿扁當選了。張三高興之餘,逢人就說:「我早就說嘛,阿扁當選的機會少說也有六、七成。」張三這種在結果揭曉後,不知不覺的誇大自己的預測正確度的情形,即是犯了判斷與決策中所說的〈去除後見之明偏誤〉。亦即,張先生高估了自己當初判斷的正確性。誠如〈去除後見之明偏誤〉一文作者所言,〈去除後見之明偏誤〉是心理學的一個有趣且重要的研究議題,理由有二。一為,後見之明是一個普遍且頑固的現象,很少有人例外,也很難去除。另一個理由是,由於後見之明主要的現象是高估了自己判斷的正確性,因而減少了人正視、檢討自己當初判斷錯誤或不足的地方,間接的也就減少了由錯誤中學習的機會。由後見之明的頑固性,我們可以大膽的推測,其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來自一個相當基礎、初級的認知機制。而由第二個理由,心理學者也義不容辭的要設法去降低、甚或消除後見之明的現象。但如何才能有效的消除後見之明呢?是應由增加先見之明來預防、或是在後見之明形成後才設法消除?這些問題的答案有賴於我們對後見之明形成的機制有更清楚的認識。本文的目的即在對後見之明形成的認知機制再進一步的加以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