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緊密相關的,提及家人們自然會聯想到《紅樓夢》中的大觀園,想到巴金的小說《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一天不談家,幾乎是不可能的。甚至在我們中國人的社會關係和社會聚合中,「家」為人們共同能接受的概念。這些不同的「家」推而廣之,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果我們留意一下,把我們週圍的「家」,放在一起進行排列組合,我們會發現他們之間有機的聯繫性,特別是把家內的稱謂擴展到家外的社會關係中。以下不同情境中的稱謂,形象地反映了這一特點。如封爵上的稱謂︰公、伯、子、男;對神的稱謂︰天公、天老爺、地母、太陽公公、月亮婆婆、龍王爺爺、廟奶奶、雷公;對上下關係的稱謂︰大人、大老爺、父母官、臣子、子民、老爺爺、老奶奶、師父、師母、弟子;地緣關係的稱謂︰家鄉、老鄉、我們是一家人;單位內外的關係︰以廠為家、以單位為家、兄弟院校、兄弟單位……;個人交往中的稱謂︰自家兄弟、哥們、學兄、學弟、愚弟;民族、國家間關係的稱謂︰民族大家庭、保家衛國、社會主義大家庭、兄弟民族、兄弟國家、姐妹城市。此外,家內的人與物和事常冠以家字,如家母、家父、家兄、家弟、家姐、家妹、家嫂;家舍、家財、家業、家禽;家福、家禍、家喪、家喜、家信等。上述這些形形色色家的稱謂表明,個人隱藏於家中,個人的身份以家來代替,家成為個人身份外在化的符號,家內的人與物都被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裡的家是一種相對於社會整體的概念。這和中國社會非常重視家人之間和親屬的道德或情感關係有著直接的關係。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在家庭關係與親屬關係中不存在工具性或經濟方面的考慮。「家」的概念就是這一特點的反映。家的概念沒有一個很清晰的界定,它可以是一個核心家庭,但也可以包括近親甚至遠親。如果人們發現其核心家庭完成不了既定的各種任務,那麼就會擴大、加強與親屬的聯繫,並把他們納入「家」,甚至非親屬也可以成為「自家人」。這正是中國人的一種家庭觀念。家及與家有關概念的外延無限擴大,能推及社會各個方面,強調的是一個「類」和「推」字。在人、群體、社會這三個層次中,如果從結合關係中去考慮,能尋出一種共同的東西來,這就是以家的內在結構和其外延的象徵秩序來建構其自身的位置。不論是「類」的概念,還是「推」的概念,這反映了中國人的身份認同(identity)。而「家」的伸縮性特質,正是這一identity的體現,事實上,也是一種文化的魅力。要探究家這一文化魅力的本質,就要從概念的家回到實際的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