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為一正單股RNA病毒,有6種主要基因型(genotype)和超過50種的次要基因型(subtype)存在,可轉錄至少3種結構和6種非結構蛋白質。其基本體具高度遺傳異質性(heterogeneity), 此異質性在第二表面蛋白(envolope 2,E2)的胺基端高變異區段(hypervariable region 1,HVR 1)最顯著。經C型肝炎抗體的血清學調查,世界各國的抗體盛行率多在0.5~2.0%之間,台灣地區的血清盛行率約為1~3%,有些山地或沿海地區其抗體盛行率甚至達到30%以上。許多研究指出60~90%的輸血後肝炎和50~70%的偶發性非A非B型肝炎(non-A, non-B hepatitis)是由HCV所引起。一般而言,急性C型肝炎有60~85%轉變成慢性C型肝炎感染,HCV感染後20年內,其相關罹病率或死亡率並不嚴重,在10~20年的追蹤中,約20~30%的慢性C型肝炎病人會轉變成肝硬化,而肝硬化的病人每年約1-4%會發生肝細胞癌。過去10年間利用干擾素α(interferonα, IFNα)治療慢性C型肝炎的經驗顯示,肝功能代償良好且血清ALT值升高的患者,經干擾素治療6個月後,約10~20%的病人可以有持久反應(sustained response, SR)。而增加療程至12個月或增加干擾素劑量,僅可使SR提高至20~30%。開始干擾素治療後血清ALT值很快就恢復正常是預測療效的較好指標,此外,血清HCV RNA的濃度、HCV的基因型與肝硬化在許多研究亦發現與干擾素療效有密切關聯。因此目前最好的治療策略就是選擇合適的病人進行干擾素嘗試治療,然後在治療第12個星期時進行評估,以決定是否繼續。延長干擾素療程至一年、或是以IFN加上ribavirin的合併療法,是未來治療慢性C型肝炎的主流,後者不僅可以治癒約50%的未經干擾素治療的慢性C型肝炎病人,對干擾素治療失敗者此合併療法亦有良好效果。未來欲提高慢性C型肝炎的治癒率,以減少肝硬化、肝癌的發生,必須再繼續開發新一代的藥物,如HCV的蛋白酶抑制物(protease inhib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