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在探討《論語》中,孔子「君子觀」的形成與發展。藉由對「君子」一詞的歷史考察,瞭解孔子「君子之道」的思想意涵和歷史意涵。分析文獻發展,孔子將他之前的「君子」一詞的意涵,作了刪節和擴充,並且賦於了新時代意義。在此一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如何理解孔子的「君子儒」、「君子之道」和「君子之政」的關係?如何詮釋與評判孔子「君子之道」的思想意涵和歷史意涵?就成了本文探討的重點。本文認為子第一次全面以較具體的「道德」意充實了「君子」一詞的意涵,賦於了「君子」一詞的時代意義。並且透過嚴的「君子」、「小人」之辨,釐清儒者應有的人格意涵,首創了「君子儒」一詞;通過「君子儒」的建立,以期達到仁、智、勇的理想人格境界。進而確立了「君子之道」的思想意涵;最終目的則是希望以「君子儒」行「君子之道」,以「君子之道」行「君子之政」。希望藉由教育,使平民知識份子養成具有「德能」的「君子儒」,以取代已日漸腐化的世襲貴族的「君子之道」的思想意涵,使其成為知識份子的人格理想指標,同時要求君子要能實踐「修己安人」、「博施濟眾」的「君子之政」,才算是「君子之道」的完美體現。而所首創的「君子儒」已然成為知識份子的最佳軌範,更是別具歷史意義。他的仁、智、勇三達德,不僅成為儒家君子是否「內聖」的指標,同時君子「修己安人」、「博施濟眾」更是儒家朝向「外王」與否的一個向度。此一思想意涵不但超越了「君子」一詞的原有意義,更發展成為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一種力量。它所代表的歷史意涵更是非比尋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