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知十二指腸上皮細胞能適應膳食中鐵質的改變,但是有關基因以及腸道適應位置之資訊目前並不瞭解。為了探討這些問題,我們從正常、飲食缺乏鐵質及重新攝取鐵質等三組實驗大鼠中,將腸道腺窩-絨毛底部(C-pole)及絨毛頂部(V-pole)組織內的RNA 分離出來,進行基因微矩陣分析,再分別利用RT-PCR 及西方墨點法確認與缺氧及鐵質吸收相關表現的RNA 及蛋白質。在鐵質缺乏的大鼠組別中,其十二指腸中轉錄因子Arnt 及Epas1(Hlf2α)的表現有顯著上升的情況;而與鐵轉運相關的基因,如二價金屬運輸體(DMT1)、cytochrome b reductase(Cybrd 1)、ferroportin(FPN1)、hephaestin(Heph)、heme oxygenase(Hmox1)、Slc39a14(ZIP14)及Slc31a1(Ctr1)等,表現量也有顯著上升的情況,這些基因在絨毛底部(C-pole)都會提早表現;相較之下,細胞內的運輸體Slc31a7(Znt7)表現量不變,而Slc25a37(mitoferrin)的表現量卻下降。重新攝取鐵質之大鼠經血液檢查確認鐵質濃度復原後,發現除了Heph、ZIP14 及Ctr1 的表現量會回復至正常值外,Arnt、Hlf2α及大部分和鐵運輸相關的基因,其表現量依然比正常值高。這些結果可以證明膳食鐵質之攝取會刺激C-pole 到V-pole 漸次增加其細胞核內轉錄因子及鐵轉運蛋白的表現量,我們現有的結果支持C-pole 細胞是負責鐵質吸收適應的假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