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究唯一未列入台灣野生動物保育名錄的大型哺乳類-臺灣野豬(Sus scrofa taivanus),是否被過度獵捕,而造成其族群數量明顯減少,以及各類獵法的使用情形和獵捕效果,此應有助於其族群的永續經營。我們在2002-2006年間以半開放式問卷深度訪談分佈在南投花蓮以南山區之21鄉61村276位農民或獵人其農地被野豬危害與所採用之防治或其對野豬之獵捕概況。結果發現農民利用獵殺、驅趕與圍籬三類方法來防治他的危害,其中獵殺法使用率顯著高於其它兩類。獵殺法中又以設置索套陷阱(snare traps) 最常被利用,其次是鐵夾(steel jaw),再其次為獵狗圍獵(dog chasing)。防治效果則以獵狗圍獵效果最好。就獵人而言,主要以陷阱、獵槍與獵狗三大類工具來獵捕野豬,其中以陷阱(如縛腳式索套、鐵夾陷阱)最常被使用,其次是持槍沿路狩獵(road hunting)。就獵捕數量來看,多數獵人表示其近十年來之獵獲量明顯減少,或一直很少,且多數資深獵人認為原因可能與發生在1995-1997年間之過度獵捕有關。其數量變化與其他4種共域的大型動物-臺灣獼猴(Macaca cyclopis)、臺灣山羌(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臺灣長鬃山羊(Naemorhedus swinhoei) 與臺灣水鹿(Capricirnis crispus swinhoe)相較,係唯一有明顯下降者。整理1992-2006年間較完整之動物相調查文獻,顯示以上5種哺乳動物的相對數量中,以野豬與水鹿顯著低於其他3種。比較1992-1996年和1997-2006年兩個年代間之變化,僅野豬的相對數量顯著下降,山羌顯著上升,其他動物不變。而文獻與訪查結果相比,除訪查之臺灣獼猴數量超越山羌而與文獻不同外,其他物種則皆相同。所有資料均顯示目前臺灣野豬族群數量很低,面臨的狩獵壓力大,值得有關單位採取更積極的保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