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馬祖列島的南、北竿二島,長久以來,乃時人所熟悉的「海防軍事要地」。明時稱作「竿塘山」的南、北竿島,自宋代起,便有「上、下干塘」、「上、下竿塘」、「南、北竿塘」、「官塘」、「關潼」和「關童」等各種不同之稱呼。因為,竿塘山位處福建省福州府閩江口外海中,係外敵進犯福州城要衝之地。因敵人進犯福建時,常由海上先襲取福州城再佔領全省;加上,福州城又有「偏殘淺露」之地形缺點。故,明帝國在一開始建構省城所在地「福州城」邊防時,便留意此缺失,即加強其防禦措致以補其不足,而攸關福州城海上邊防的竿塘山,自然亦是其構築海防的重點之一。為此,明帝國於洪武初年便設「?寨」於上竿塘,二十年(1387)時為對抗倭患,便實施「墟地徙民」,除將「?寨」撤走外,並將上、下竿塘山島民全數強遷回內地,而與此海禁政策配合推動的是「海防設施的擘建」。因為,明帝國十分重視福州城邊防措施的構築,除先前在福州城設置福州左、中、右三衛外,並於閩江河口兩側部署鎮東衛以及定海、梅花二個守禦千戶所,又在閩江口外北岸設立兵船基地──小埕水寨,該寨是以保衛福州城海上安危為首要目標,閩江口附近海域是其兵防佈署重點,透過戍寨衛、所官軍所組成的水師,抗拒侵賊於海中,而竿塘山便是其最重要的哨防地點。因為,小埕水寨兵船基地的建立,這支福州地區最強大的海上武力,加上先前在福州城附近陸岸上所構築的衛、所兵力,水、陸兵力的相互援引配合,使得自然條件頗受「大海」和「地形」制約的福州城,在安全上得到較堅固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