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近十年來,在衡量一個國家成功與否的作法上,興起「走出GDP 」(Beyond GDP )倡議的呼聲,國際間紛提出有關衡量人民福祉的指標或指數體系。其中由美國「社會進步促進會」(SocialProgress Imperative, SPI )建構「社會進步指數」(Social Progress Index )並調查完成報告,於2014 年首次發布132 國的社會進步情形的排名,試圖轉化原本僅以人均GDP 看待國家成功的途徑,引起普遍的重視與關注。「社會進步指數」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 Michael E. Porter 教授領導的非營利機構社會進步促進會研究規劃,透過嚴謹方法創設,提供全面性、客觀與透明的工具,作為衡量世界各國社會進步狀況的標準。面對21 世紀社會高齡化、疾病、安全、種族歧視與全球氣候變遷等這些新的挑戰,社會進步促進會希望透過轉變衡量社會進步的工具,促使各國在施政計畫目標與方向進行調整,以達到健康、幸福及永續生態發展的使命。本文介紹社會進步指數指標體系、建構方法論、指數計算、指標選取、資料調查及運用等,一者瞭解其試圖走出GDP 的思維與途徑,二者探討其指標指數體系的建構與運用,作為我國發展與運用社會指標體系參考。本文先就該項衡量指標的建構與原則加以說明,包括「基本人類需求」(Basic Human Needs )、「社會福祉」(Foundations of Wellbeing )以及「機會」(Opportunity )3 大面向、12 項單元領域及54 項指標等,再探討指標的體系、發展與運用等背景,最後針對2014年發布排名的發現,討論各國相對優勢與弱點,以期作為我國研擬社會發展指標並應用於政策統合業務的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