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自己早已過了「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但是最近有關老年的相關報導卻讓年過半百的我,不知不覺中危機意識抬頭,心中不免也添加了幾許愁意,對101年11月18日工商時報有篇探討老年社會的文章「而今 聽雨僧廬下」,作者于國欽以南宋詞人蔣捷虞美人《聽雨》一詞「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蘆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更是心有戚戚焉!作者提到《聽雨》一詞,對少年的輕狂、壯年的奔忙、老年的悽涼寫得入木三分,還以《聽雨》來觀察台灣社會,1960~1970年代,生活水準不如今天甚遠,但充滿勃勃的生氣,充滿歌聲與笑聲,這正是聽雨歌樓上的階段。1980~2000年,經濟成長的同時也多了競爭與些許的不安,昔日少年的歡笑少了,這正好是聽雨客舟中的階段。2000年以後,由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快速增加,估計台灣將逐步進入高齡社會、超高齡社會,到2025年老年人口所佔比重已逾20%,台灣社會少了歡笑與奔忙,多了嘆息與哀傷,這可謂是僧雨聽蘆下的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