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知識庫
 
  1. 熱門:
 
首頁 臺灣期刊   法律   公行政治   醫事相關   財經   社會學   教育   其他 大陸期刊   核心   重要期刊 DOI文章
本土心理學研究 本站僅提供期刊文獻檢索。
  【月旦知識庫】是否收錄該篇全文,敬請【登入】查詢為準。
最新【購點活動】


篇名
兩種道德:臺灣社會中道德思維研究的再詮釋
作者 黃光國 (Kwang-Kuo Hwang)
中文摘要
本論文的主要目的是要重新解釋以往學者以Kohlberg之研究典範在台灣對道德思維所作的實徵研究發現。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先借用Gibbs(1979)的「雙面相模式」(two phases model)說明:要瞭解某一社會中成人的道德思維及道德判斷,必須先在文化的層次之上,研究該社會的文化傳統。本文第二部分先提出作者對於儒家倫理的分析(黃光國,1995),再融會西方倫理學對「積極義務/消極義務」和「不完全義務/完全義務」的區分,提出一套概念架構,說明以「人際情感」作為基礎之儒家倫理的性質。接著又借用Shweder等人(1990)「分殊理性」(divergent rationalities )的概念,以及他們對於理性道德律之「強制層面/可替代層面」的分析,進一步析論儒家倫理的內在困境,以及五四時期大陸上「新文化運動」和一九六〇年代台灣「公德心運動」對儒家倫理的衝擊及其意涵。本文的第三部分,則以前述的分析為基礎,重新解釋以往學者用Kohlberg的研究典範在台灣所作的實徵研究,同時仔細分析程小危(1991)用Kohlberg的道德兩難困境在台灣所蒐集到的訪問資料。
起訖頁 121-175
關鍵詞 分殊理性公德道德思維道德發展儒家倫理積極義務/消極義務
刊名 本土心理學研究  
期數 199806 (9期)
出版單位 心理出版社
該期刊-上一篇 孝道概念的心理學探討:雙層次孝道認知特徵的發展歷程
該期刊-下一篇 絕對的還是相對的
 

新書閱讀



最新影音


優惠活動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 號 7 樓 客服信箱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