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品質提昇是廿一世紀醫務管理的主流,而醫療品質指標發展更是永無止境的追尋,放眼世界各國醫療指標發展歷程及趨勢,重點決定因素皆為醫院評鑑與醫療保險支付制度對品質之要求,國內醫療品質指標系列發展歷程自1999年6月起,由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以下簡稱醫策會)針對國內112家地區教學以上層級之醫療院所進行品質指標相關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75%的醫院已在進行醫療品質指標資料之收集,但是僅有33%的醫院有進行院際間的比較,醫策會鑒於醫院回覆予該會之醫療品質指標院際比較遭遇困難處,考量借鏡國際經驗,本著協助國內醫院提升國際觀、邁向國際化及提供國際性標竿學習途徑等促進國內醫療品質改善的宗旨,於1999年8月引進美國馬里蘭州醫院協會主導的醫療品質指標計畫(Quality Indicator Project),並以「台灣醫療品質指標計畫(Taiwan Quality Indicator Project)」命名,正式在國內推行醫療品質指標系列;同年,行政院衛生署亦委託社團法人台灣醫務管理學會(以下簡稱台灣醫管學會)進行本土化醫療指標系統的研究開發,台灣醫管學會整合台灣地區醫療學術界和實務界,召集含各級醫院、醫院協會及十二所醫務管理相關科系所之學者專家,群策群力著手進行「臺灣醫療品質指標系統(Taiwan Healthcare Indicator Series)」開發,台灣醫療品質指標發展至今,各學、協會相繼引進國外具公信力之醫療品質指標系統或研發適合國情之醫療品質系統,與此同時,中央健康保險局於2005年基於「確保醫療品質、造福保險對象」、「建立醫院品質指標計畫」、「培訓、教育醫院內相關醫療品質從業人員」、「建立各層級醫療品質指標分析、評比的平台,以鼓勵品質良好之醫院」等目的推動「94年醫院總額品質保證保留款」之全民健康保險支付制度預算分配,「醫療品質」議題一度蔚為風潮,然而,由於外在鼓勵政策的修訂(醫院總額品質保證保留款由2006年開始成長率為0%,自2006年品質保證保留款皆以門診透析、牙醫及西醫基層的成長為主,不再要求醫院加入全院性醫療品質指標系列)及醫療機構已持續將品質改善納入標準作業流程等因素影響,現今醫療品質議題有轉趨平緩成長之勢,未來國內醫療品質進步幅度,決定因素仍將受到衛生主管機關的醫療與健保政策走向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