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存在於人的胃中已有相當的年代,在一百年前其實就有學者報告胃中有螺旋狀的細菌存在,但因培養一直失敗,因此1950之後大部分的學者便接受胃中是無菌的觀念。一直到1982年Marshall和Warren從消化性潰瘍病人胃竇部的黏膜中分離培養出來,也因此揭開了一連串有關幽門螺旋桿菌的研究序幕。同時,此菌的發現也帶動了許多相關的研究。此菌一開始的命名為Campylobacter pyloridis,後來文法更正為Campylobacter pylori,最後經過型態學、生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的鑑定,認為不屬於Campylobacter而定名為幽門螺旋桿菌。目前已知此菌的感染會引起胃炎,並與消化性潰瘍、胃腺癌及胃黏膜相關組織淋巴瘤(MALToma)的產生有關。因為幽門螺旋桿菌可能是導致上述疾病的病原體(pathogen),所以有幽門螺旋桿菌的研究症方興未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