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969年骨髓移植成功的應用在人類慢性骨隨性白血病的治療時,骨髓幹細胞移植在癌症的治療上正逐漸扮演重要的角色,『骨髓移植之父』E. Donnall Thomas醫師也於1990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殊榮;經過數十年血液及骨髓移植學者的努力,移植醫學已結合了免疫學及分子生物學帶來了全新的移植觀念。目前『幹細胞移植』是公認最適當的名詞,幹細胞的來源包括骨髓、週邊血液或臍帶血的幹細胞,移植的捐贈者來源包括親屬、非親屬或自體移植。幹細胞移植不但是要把正常捐贈者的幹細胞輸入病患的體內,其最重要的環節就是病患須接受高劑量的化學治療或合併全身性放射治療作為前導,這種治療是一種『摧毀性的治療』,其目的有二:第一是要藉著這種摧毀性之力量將患者體內的癌細胞一舉消滅;第二是要將患者之骨髓免疫系統破壞,以便讓植入的幹細胞能順利地在患者體內建立新的造血及免疫系統。如此的治療相對地也產生兩個重要的問題,第一、雖然高劑量的前導治療,目的在摧毀癌細胞,但是頑固性的殘存癌細胞還是無法完全被消滅,反而增加了併發症,導致病人因移植而死亡;第二、幹細胞的功能只有重建病患的造血及免疫系統嗎?還是扮演更積極的攻擊癌細胞的角色呢?這些就是本文想要積極探討目前幹細胞移植的機轉及未來對炎症治療的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