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Ο年代以來,藏傳佛教在台灣的蓬勃發展,逐漸受到宗教研究者的重視。一般認為,這是台灣社會解嚴後新興宗教團體發展的另一波學佛熱潮。本文乃是「台灣新興宗教現象及相關問題研究」主題計劃下的子計劃之部份成果,由於初步的研究主要為了解在藏傳佛教中心快速增長的蓬勃表相下,其實質的發展內涵與問題;因此,將較少著墨於功能性的探討。在分析藏傳佛教中心的發展情況之前,作者先對藏傳佛教的發展背景,及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特色作一回顧,並提出藏傳佛教發展上的幾點特色,包括融合巫術成分的神秘性﹑上師在傳承上的重要地位﹑政教合一制度﹑以及法王制和支持法王制的活佛轉世思想等。其次,本文從過去的文獻資料與相關研究中整理四大派──寧瑪﹑薩迦﹑噶舉﹑格魯派等在光復後至八Ο年代初期的發展概況,以及八Ο年代以後各派喇嘛或仁波切來台弘法的歷程。最後,乃針對各中心的基本資料調查與中心負責人的訪談,分析台灣藏傳佛教中心的分佈狀況﹑上師或喇嘛長駐的比例,以及中心的活動內容等主題。根據初步的研究結果,作者發現,藏傳佛教的中心目前雖然以藏籍上師主持的比例偏高,但漢籍上師主持的中心在發展型態上較接近本土的宗教團體模式,而發展上也較為穩定。一般而言,台灣藏傳佛教發展有幾項顯著的特色,包括傳法灌頂頻繁﹑重視傳法而不重修法﹑信徒與上師的語言溝通障礙﹑上師無法長駐指導弟子﹑信徒供養熱誠但欠缺護持中心長遠發展的意識等等。作者認為,上述這些發展上的特色或問題,並不能完全歸咎於本地信徒的功利心態,事實上,藏僧和喇嘛的過渡心態,以及經濟層面的考量和分配,也是影響藏傳佛教在台灣發展的重要因素。換言之,除了外在社會政治條件的可能限制外,藏傳佛教在台灣的實質發展,相當程度是受到傳法者和受法者的背景與心態所影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