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之辨』是中國學術史上一個大問題。本文以明末理學家劉蕺山所提出的儒釋異同的觀點為基礎,來呈現並分析這個學術問題。筆者將蕺山辨釋之論述從三方面來分析,首先是從『陽明心學』這個具有儒釋雙重性的學說及其發展狀況,來顯示不同立場的明儒如何表述了他們對儒釋之辨的意見。其次是從儒家與佛家思想最為相似而難辨的部份一心性修証的理論和工夫來看,本節又細分為真與妄、覺與識及與『懺悔』近以的『訟過』之法的比較。最後是就儒家堅持與佛家最為相異的道德實踐原則和生死觀的問題,提出討論。這樣透過較為精細周詳的理論展開,以了解中國學者在儒釋交融的學術潮流中,如何別異於佛家而闡述儒家聖賢之學,同時也給佛學提供了一些可思考的課題,以此作為一個學術史研究的客觀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