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嫻教授的論文〈從腦傷病人之研究簡介與文材料中的單字處理歷程〉回顧了一個極具影響力的語言之神經機制理論,並在這個架構下討論單字(詞)的處理歷程。誠如吳教授在文中所言,「…儘管功能性腦造影(例:fMRI,PET)、腦磁波儀(MEG)等技術可以讓研究者線上『on-line)』立即觀察到受試者的腦血流量和腦波的變化,但這些方法所形成的推論,畢竟只是某認知功能和大腦某區位的相關,不能作為支持兩者因果關係的證據。相形之下,有超過一百年歷史的腦傷病人研究,便提供了瞭解腦結構和認知能力之間關係的另一蹊徑,可彌補其他研究工具的不足…(頁120)」,所以針對腦傷病人的研究的確可以為研究者提供一扇不同於「常人研究」的窗口,以便他們一窺人類認知系統的本質。尤其,腦傷所造成的失語症常常能夠讓研究者觀察到語言功能的雙向分離現象;這種極具「約束力」的研究結果往往能夠讓研究者較為清楚的判斷語言功能背後的神經機制。然而,在肯定以多元管道進行研究的同時,我們要對以腦傷病人為對象的研究提出一點可能的顧慮,更要對如何進行中文的研究提出我們的呼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