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 期的專題《生命書寫與心理健康》,四篇文章旨趣各有不同但又具備可以相互扣連的環節。賴誠斌和丁興祥的〈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是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學習故事為例,來說明使用「自我敘說」(self-narrative)化為文本作為主體探索自身生活世界的教育取徑,使其產生自我理解與創化的教育歷程。鄧明宇的〈從沉淪走向能動:一個諮商實務工作者的自我敘說到社會實踐〉是研究者自己的故事書寫,關於一個從事諮商實務工作男性的自我探究,以獲得自我與專業的雙重認同。胡紹嘉則以《暗夜倖存者》與《多桑與紅玫瑰》作為分析的文本,寫成〈于秘密之所探光:遭遇的書寫與描繪的自我〉,旨在探討人(寫作者)、書寫與自我三者間之關係、內容與意義,並指出在敘事的自我理解與認同建構中,涉及了自我意識之客體化與公共性的體現過程。而何粵東的〈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則探討敘說研究的內涵,先分析比較不同敘說研究的精神與特點;其次探討文本與詮釋、研究者的位置、研究的信效度、派典之爭等敘說研究爭議性問題,接著探討敘說研究者最根本的倫理問題,最後指出單向敘說與對話的目的在於喚醒人的主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