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國基督教會史的第三階段,斷限於民國十—年到民國十六年(1922〜1927) 之間,並且冠以「非基運動與本色化運動時期」的名稱,係因從民國基督教會史的發展上看,從第二階段「討論宗教時期(1917〜1922)」演變下來,到民國十—年(1922)四月起,基督教會開始面臨了更大的挑戰與衝擊,此後教會所遭受到的挑戰,可以說是節節昇高,與第二階段「討論宗教時期」教會僅受到文字方面攻擊的情形相較,是很有不同的。換言之,基督教會進入民國十一年以後,其所面臨的處境,已由過去的烏雲密佈,進入了雷雨交加的時刻,而到了民國十六年(1927),教會受到的衝擊已緩和了下來,有如雷雨已停歇了下來,再度展現出雨過天晴的境象,因此把這一段基督教會遭受狂風暴雨衝擊的過程,以其有自成一個階段的條件,所以把這一個階段,斷為民國基督教會史的第三階段,以接續於第二階段「討論宗教時期」之後。民國基督教會史的第三階段,所以冠以「非基運動與本色化運動」的名稱,係因本階段基督教會歷史的重心,在於教會正遭受來自外界以「非基運動」方式的挑戰,而基督教會面對非基運動的挑戰下,教會以「本色化運動」的方式來回應。是故,「非基運動」與「本色化運動」成為本階段教會歷史之中,最具特色之處。換言之,本階段前後六年的基督教會歷史之發展,都是環繞在這兩個大規模運動的互動之上,就在這種互動之中,教會歷史才有了起伏與變化,並導引著民國教會歷史的推演。總之,「非基運動」與「本色化運動」是本階段教會歷史上最突出的部份,是全段的重心所在,因此以「非基運動與本色化運動時期」來命名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