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辟」一詞,出自尚書;尚書「咸有一德」篇:「伊尹既復政厥辟」,是指太甲無道,伊尹將其放逐於桐宮,三年後太甲悔過,復歸於亳,伊尹於是還政太甲,故後人稱已廢之君得復其位為復辟。本文所謂的復辟,則是指民國成立以後圖使清廢帝溥儀復位的行為而言,參與此項行為的人士,便是所謂的復辟派。而「復辟派」一詞為史學家所採用,似乎始自李劍農氏。不過李氏的復辟派,係專指遜清遺老而言,在意義上似嫌褊狹。就今存各種資料看來,民國以後,或明或暗在各地從事復辟的人士,除遜清遺老以外,尚有以滿籍王公宗室為中心的「宗社黨」,迭在各省舉事滋擾,態度的積極,尤甚於遺老。少數以康有為為首的舊「保皇會」分子,也陸續返國,致力於匡復清室的工作。而一批仕宦於民國的前清舊官僚,表面上與共和政治妥協,卻暗中贊助復辟。依此,復辟派的主要成員,應該是來自上述四種背景不同的群體,即宗社黨人、遜清遺老、舊保皇會分子及舊官僚群。本文的目的,便是從這個觀點來探討復辟派的內部結構和初期活動,至於有關復辟派日後的發展經緯,則因牽涉太廣,離題過遠,只在結論中稍加提及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