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在西洋史中之地位,通常並未受到歷史學者應有之重視,此種偏頗現象殊不合理。早在中古時期,除立國多年文化悠久之東羅馬帝國外,波蘭、波希米亞(Bohemia)、匈牙利、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等均已建國,文治武功且曾盛極一時。克拉科(Cracow)及布拉格(Prague)兩大學已於一三四四及一三四八年分別建校,與波隆納(Bologna)、巴黎、牛津各大學分庭抗禮,且曾產生宗教改革運動之前驅胡斯(J. Hus)及「近代天文學之父」哥白尼(H. Copernicus)等思想家與科學家。但自中古後期起,以迄十八世紀末年此,東歐史即進入低潮時期。南部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征服,中部為神聖羅馬帝國兼併,北部為俄普奧三強瓜分。於是上述東歐古國,均自地圖消失,漸被世人遺忘。當一九三八年慕尼黑會議前夕,英國首相張伯倫為其姑息政策強詞辯護時,竟半真半假,故作懵懂,指稱捷克為一遙遠的國度,英人對其實際情況一無所知。殊不知事隔一年,此一「遙遠」及「一無所知」的地區,迅即點燃了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