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乃王愛清修訂2008 年取得山東大學博士的學位論文而成,收入其師馬新主編的「中國古代地方政治研究叢書」。作者持續關注本書提及的若干問題,已於2004-2007 年間發表〈試論張家山漢簡中的「私屬」〉、〈近20 年來國內秦漢里社問題研究綜述〉、〈關於秦漢里與里吏的幾個問題〉、〈秦與漢初里民生活略論〉、〈「私屬」新探〉與〈漢代「葆」身份補正〉等期刊論文。本書不僅統整上述諸文,更明確地以中國法制史的視野,探討秦漢國家如何控制、形塑鄉里。王愛清定義「鄉里」乃是鄉、里為主的基層社會,而國家控制基層社會及其自身秩序,會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持續且動態地發展。因此他先回顧民間社區力量與構造、鄉里組織與吏員職能的研究現況,再考察爵制、連坐制、戶籍制度、土地制度、賦役制度乃至孝道等社會制度的既有成果,揭示秦漢社會史的最大爭論,即鄉里控制與秩序構造之本質究竟是自治?公私共同作用?還是大共同體?接著討論鄉里掌權者的內容變化、權力來源與性質,及國家控管鄉里之精神文化層面,最終獲得大共同體的結論。對照近十年來出版的秦漢地方行政制度與政治史書籍,于振波《簡牘與秦漢社會》第三編,提到基層行政制度的運作,但無本書所言統治之思想文化的論述。趙沛《兩漢宗族研究》和李卿《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家族、宗族關係研究》,著眼於基層社會的血緣關係,未提及本書的制度與思想兩部分。崔向東《漢代豪族研究》、馬彪《秦漢豪族社會研究》、鞏寶平《漢代民間力量與地方政治關係研究》等書,3則由基層社會的被統治者角度立論,與本書討論的立場不同。鞏寶平與王愛清的書中有許多章節的觀點極為相似,惟王愛清以統治者的視野立論,二人殊途同歸,應是皆師從馬新所致。要言之,本書由統治者的觀點出發,考察秦漢基層社會的控制之道,與同時代學者多由被統治者立論相較,顯得獨特。此外,王愛清條陳兩岸三地及日本等地學者的觀點歧異所在,又儘量避免複述他人之言,減少讀者覆按學者們論著。史料取材也極為廣泛,不僅重視傳統文獻,更對二十世紀後半以來出土的簡牘文獻鉅細靡遺地舉證,詮釋簡牘更是處處有卓見,值得覽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