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知識庫
 
  1. 熱門:
 
首頁 臺灣期刊   法律   公行政治   醫事相關   財經   社會學   教育   其他 大陸期刊   核心   重要期刊 DOI文章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本站僅提供期刊文獻檢索。
  【月旦知識庫】是否收錄該篇全文,敬請【登入】查詢為準。
最新【購點活動】


篇名
An Impunitive Culture: Reactions of the Amis to Rosenzweig's Picture- Frustration Test
並列篇名
阿美族對挫折情境之反應
作者 許木柱
中文摘要
在需求之驅使下,人類產生行動以達到他的目標,有些需求很容易被滿足,有些則須經過或多或少的努力,但幾乎每一個人常會發覺,我們的需求並不是都能得到滿足的。有時候,某些重要的目標是不能達到的;有時候,我們的標的物隱縮或消失了;有時候,某些難以克服的障礙會阻撓我們達成目標的企圖。在這些情況之下,我們往往會產生挫折感。對於這種挫折感的反應方式,可以根據二個因素加以區分,一為攻擊方向(directions of aggression),一為反應類型(reaction types)。前者可以再區分為責人反應 (extrapunitive response),責己反應(intropunitive response),無責反應(impunitive response)等三種反應;後者亦可再區分為三種:強調障礙之存在(obstacle-dominance),重視自我防衛(ego-defense)與力求補救措施,以滿足本身需要(need-persistence)。無可置疑的,每一個文化各有其反應的模式,這種模式是在文化塑模(cultural modelling)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種基礎使該文化的成員具有共同之經驗。本文是利用黃堅厚教授所修訂的羅氏挫折圖冊測驗(Rosenzweig's Picture-Frustration Test)來測量阿美族對挫折情境的反應,並將之與中國大學生的測量結果加以比較,最後以文化特質加以解釋。分析結果有下列三點發現:1.與中國大學生的反應比較,阿美族的年青人受挫後的反應集中在無責反應與強調障礙之存在,而中國大學生則集中在內責反應與自我防衛。這種差異可以歸因於傳統的中國文化與阿美文化之差異;中國文化強調自省的功夫,而阿美文化對於攻擊行為採取嚴格禁止的態度。2.阿美族的老年人與年青人的反應模式不盡相同。老年男性在攻擊方向的三個範疇之分配上,並無顯著的差異。而老年女性、年青男、女性等三群,均呈現同一模式,即集中在無責反應上,這種現象可能是由於老年男性經歷過年齡組織(age-grades)之訓練,並且已經爬升到年齡階級的頂端,因而具有年齡權威(age authority)之特徵,當遇到挫折時,會有較多的責人反應,年青人則尚未經過這種階段,因此仍集中在無責反應上。一般言之,阿美族的性格特徵是和平,沉靜的,因此,阿美文化可說是一個無責文化。3.由於文化接觸的影響,移住城市的阿美族青年比留居原村的,有較多的自我防衛之反應,很明顯的是受到了中國文化之影響。在建構涵化與文化變遷之理論時,本測驗可以提供做為一種標準化及可量化的研究工具。而現階段的臺灣高山族是研究涵化與文化變遷的絕好對象,因此,本測驗可以進一步的加以修訂,以符合比較研究的目的。
英文摘要
The subjects studied were 38 Amis who lived in Silentmoon, Chang-ping county, Taitung Hsien, Taiwan. The instrument used in this study is a revised form of Rosenzweig's P-F Test. The scoring method is adopted according to the procedures established by Rosenzweig and others.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older males of the Ami have more need-persistence than the older females do. Older people show more extrapunitive reactions than do the youngsters. For young people of both sexes, 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reactions. Compared with the rural Amis, the urban Amis had more responses of ego-defensiveness and fewer of intropunitiveness. These differences can be explained by reference to mechanisms in traditional Amis culture.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Amis youngers have higher reactions to impunitiveness and obstacle-dominance. The Chinese subjects respond more with intropunitive reactions and ego-defense. These can be supported by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by observation of the normal overt behavior of people in both cultures.
起訖頁 99-114
刊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期數 197409 (38期)
出版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該期刊-上一篇 清末民初中國新知識階級的形成
該期刊-下一篇 人格、刻板印象與教會的復振過程
 

新書閱讀



最新影音


優惠活動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 號 7 樓 客服信箱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