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二十年,中日兩國因朝鮮問題而爆發甲午戰爭。結果,中國的海陸軍皆告失敗,因此被迫於翌年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台灣予日本。惟清廷雖割讓台灣,但台灣同胞誓不為倭民,曾組織「台灣民主國」,以商結外援,圖謀自救。事敗之後,台胞猶「義不臣倭」,仍前仆後繼,群起反抗,展開為期達二十年之久的武裝抗日運動。民國四年以後,由於台灣總督府統治政策的轉變—由武力鎮壓改為籠絡,乃至同化政策,而且當時日本統治當局的政治經濟勢力已有效地控制台灣社會,台灣同胞乃被迫放棄二十年血戰的武裝抗日方式-所謂原型的民族主義,改採非武裝的抗日運動-所謂近代的民族主義,而開始波瀾壯闊的近代台灣民族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