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旦知識庫
 
  1. 熱門:
 
首頁 臺灣期刊   法律   公行政治   醫事相關   財經   社會學   教育   其他 大陸期刊   核心   重要期刊 DOI文章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 本站僅提供期刊文獻檢索。
  【月旦知識庫】是否收錄該篇全文,敬請【登入】查詢為準。
最新【購點活動】


篇名
以「隨意∕不隨意」組織型態探究排灣族社會組織的變遷與發展
並列篇名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Paiwanese Social Organizations:The Approach of Voluntary/non-Voluntary organizations
作者 許俊才 (Kui Kasirisir)
中文摘要
本文藉由隨意與不隨意的組織型態來探討排灣族社會組織過去一個世紀左右的變遷與發展,藉以瞭解排灣族部落組織在面對外來殖民政府後的社會組織與其組織影響力的變化狀況。排灣族傳統社會組織的形成大多是一種「不隨意」的組織型態,也就是依其血緣、地域關係而形成,其組織形成不僅涉及到個人,亦同時涉及到家庭與親屬,有其自主的行政及司法制度。在日據時代有明顯的改變,特別是在外來文化的強勢入侵並切割原住民族與土地的關係,並且在原本的聚落裏建立了新的組織(如教育組織、警察組織),亦將原本具有統治權/管理權的部落領導者/部落長耆矮化成日人所控制/支配的部落協調/溝通者,而原有的傳統組織功能亦在此改變下而逐漸消失(如部落會議、青年組織)。戰後則有愈來愈多所謂「隨意」(voluntary)型態的組織出現,而在工業化過程中部落青年學生與部落中壯人口不斷外移至都會區後,跨族群的原住民社會組織開始有較多的發展,而此時的社會組織較偏向經濟取向。自1987 年解嚴後,開始有愈來愈多的人民團體組織成立,而原住民也在原住民社會運動的潮流與政府政策(特別是社區發展的相關政策)主導下有多元性的團體組織發展,包括地方性組織(如社區發展協會)、單一族群組織(例如同鄉會)、跨區域組織(如文教協會)、全國性跨族群組織(如學會、基金會)。有關組織變遷與發展的現象討論,在本文亦有廣泛的討論。
起訖頁 19-39
關鍵詞 原住民族社會組織人民團體隨意∕不隨意組織Indigenous peoplesSocial organizationsCitizen&aposs organizationVoluntary/involuntary organization
刊名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  
期數 201210 (5:3期)
出版單位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
該期刊-上一篇 從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省思原住民族教育
該期刊-下一篇 原住民參與審判--原住民審判主體地位的建立
 

新書閱讀



最新影音


優惠活動




讀者服務專線:+886-2-23756688 傳真:+886-2-23318496
地址:臺北市館前路28 號 7 樓 客服信箱
Copyright © 元照出版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轉貼節錄